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文|筷玩思维 李三刀
在今年春季,微软和谷歌相继对搜索引擎进行AI嵌入式升级,同时还开放了聊天机器人,从近期来看,部分有AI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商也把智能、数字化的关键词改为AI,AI赋能成了眼下餐饮业的另一热门话题。
如果回望过去,餐饮老板对AI并不陌生,2016年,依托于AI的无人餐厅迅速在业内打响知名度,此后无人商业等未来科技赚足了噱头,虽然前沿探索的勇士终归中道夭折,但也不能说它们毫无建树,AI类科技没有因此退场,而是愈加深入,AI和餐饮以及其它商业的链接比起过往总是在持续进步的。
在时下,餐饮高管向AI询问管理和热点新闻、餐饮老板向AI询问战略和发展,这些只是AI价值的一小面。展望未来,AI的价值和能做的事儿必然远超当下想象,如何衡量AI的价值、如何用好AI,这几乎成了商业管理者的基础素质之一。
从第①阶段到第③阶段,要用好工具,先得明晰工具价值的发展阶段AI(人工智能)是机器智能应用科学,智能在概念上涵盖了意识,最早属于哲学研究范畴,在1936年,哲学家艾耶尔沉思关于人类和机器的意识与无意识的问题,1950年,计算机之父图灵在论文中预言了机器智能,并于之后提出了图灵测试,认为如果机器与人的互动能达到人的水准,那么机器意识和人的意识并不是对立的。
2014年,有聊天机器人程序通过了图灵测试,时至当下,AI嵌入客服程序代替人工成了多数平台的服务标配。图灵测试的内涵或许是试图混淆机器和人的认知界限,但之后却演变为传统的机器工具价值:人脑与智脑的对立/工具制造者和工具本身的对立。
在传统工具时代,人对工具的需求只有提效,比如斧头是给人使用的,而不是让斧头自己去砍树。到了当下的工具智能时代,能行动的机器人加上电锯,自动砍树早已不是技术难题。
这时候的智能就从技术问题进化到伦理问题:砍树机器人会不会砍到人?
在筷玩思维看来,这大概就是工具理性的三段式:
①低智阶段:纯人力,无工具。
②野蛮阶段:工具如何给人助力?
③曙光阶段:工具如何节省人力?
④文明阶段:工具如何与人和谐共处?
当下餐饮业处于数字化背景,以此为标准,低智阶段属于传统门店,这类门店不需要招工,也不需要数字化工具,完全靠人脑和人力,与连锁、品牌无缘。野蛮阶段是工具理性的起步,这时候的餐饮品牌有了规模化发展的可能,不过要么过于依赖工具,沦为工具的奴隶;要么工具用不起来,工具成了一种负担。曙光阶段属于连锁品牌,可以做到用工具提升人效。到了文明阶段,企业才能走出工具替代人的传统思想。
事实上,AI是一个大概念,数字化、数智化、智能工具,这些都需要以AI为底,本质上,数字化餐饮和AI餐饮异词同意,只不过两者的形式和侧重点略有不同。
在数字化餐饮阶段,数据是基本要素,也是数据沉淀和数据价值的运用和发展,在这个期间,AI也是有位置的,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、大数据决策等,其目的更多是为了降本提效,哪怕大数据具有决策功能,但企业也不会把决策权交由数字工具,在现今(“强”)AI阶段,工具检索、数据沉淀和智能对话有了相应的升级,管理者和应用者才主动向AI工具询问,比如让AI给出相应的方案,相当于百度知道、知乎等的答案集合。
我们还看到有企业让AI帮忙写广告文案、画图设计、提供沟通文书(比如之前拿宝马冰淇淋事件的公关文书与AI智能生成的文书对比),甚至是战略询问等。
理性看待AI在餐饮业的综合价值向AI咨询战略还是有些高端,现阶段AI的价值虽然涵盖了决策,但更多还是在于沟通。
沟通或许才是AI的大应用面,比如用于给顾客评论做回复(人工再简单删减、润色等),这确实可以提高人效,标准化的交给工具,人脑才可以释放出来做更有温度的事儿。
在其它方面,AI在餐饮业的应用面还在于监管,通过语音、动作、人脸等的识别,可以对员工着装、礼仪、服务以及食品安全等做相应的监控管理。
“人事+AI”可以筛选简历,找出优质面试者;“营销+AI”可以一键生成营销文案、汇报文档、PPT文件等;“市场公关+AI”可以监控品牌口碑、生成公关应对方案等;产品研发部门可以根据大数据搜集热门菜品关键词,对产品研发提前预判。
不仅是餐饮业,AI还可以与电商、游戏、文旅、建筑设计、办公、直播、教育、媒体、安防、券商、保险等行业形成相应的数字化协同,在一片AI热的情况下,章鱼小数据还发布了餐饮版的ChatGPT,通过问答的形式给餐饮相关从业者提供策略建议。
对于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企业,投资者也在相关渠道咨询品牌的AI建设信息。似乎当下的餐饮企业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有AI的,另一类则是无AI的。
事实上,我们需要理性看待AI的价值及应用,一方面是AI对于商业和生活还未到全面成熟的阶段(包括法规的保守),另一方面是餐饮业在短期内并不需要完全依赖于AI。
也就是说,餐饮业还未到没有AI就活不了的地步。在前些年,无人餐厅、智能餐厅、未来餐厅虽然早有落地方案,然而这阵风来得快,去得也快,技术不够成熟是其一,技术未能和餐饮业完全契合是其二,更多还在于餐饮业属于实体服务行业,而非AI衍生行业。
餐饮和AI的合作,其通道是餐饮AI,而非AI餐饮,餐饮是主,AI是次,主次不能颠倒。
如何衡量AI在餐饮业的价值?人脑和智脑是有差异的,不可否认的是,某些方面其实智脑远胜于人脑,比如在计算方面,应用于收银、财务、会计、决策等,收银且不说,但数字化财务、数字化会计在餐饮业的发展依然处于野蛮阶段,管理者实际更依赖人力,这背后不只是技术不到位和员工的原因,更多还是一些“你懂的”以及“不可描述”的因素。
对于AI的决策优势,围棋、象棋早已给出了答案,在餐饮业以及其它商业,决策靠的还是管理者与老板,除了“你懂的”和“不可描述”的因素,数据沉淀不到位以及难以深度建模也是主要原因。
在整体应用和认知方面,在有些餐饮老板看来,AI更像是一个热门关键词,类似于前些年的O2O、5G、AR、分子料理、VR、区块链、直播带货等,品牌管理者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热点来看,远远还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。
比如哪怕是与餐饮门店营收直接关联的外卖,目前依然有不少门店只做堂食。在AI这个事儿上,要让餐饮老板关注,其实无非几个因素:头部品牌用得如何、贵不贵、能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、是不是非它不可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AI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工具,而是一个开放功能,比如智能手机上的推送、语音助手等都具有相应的开放AI功能,哪怕是最为基础的餐饮收银系统,它也有相应的AI板块。所以AI之于餐饮管理并不是用不用,而是如何用、用在哪里、如何用好。
1)辅助功能
串串门店结账时需要数签子,在传统餐饮的低智阶段,这很依赖于人力,在工具阶段,比如通过电子秤就可以计数,智能阶段则可以通过AI识屏计数,为人工计算来提效。
在外卖平台,早期订单需要人工调度,辅以AI智能,系统可以根据骑手已有订单、路径、行为、特点、能力等智能调度,如果遇到骑手出现突发问题,还可以推荐转单。
地产数据、AI、平台商业数据等多者结合可以产生订单热力图,管理者可以根据时间和热力图提前预备。
对于督导,通过营收预测、实际营收、摄像头,总部也可以远程为门店提供督导和改善建议,无需到店服务,此举实现为双方降本提效。
在门店端,备货推荐、备货提醒是常规功能,AI生成器还能生成广告语,还包括回应话术、一键设计海报、检索资讯、汇集答案、脚本撰写、处理表格数据、生成数据导图、合同检测电签等功能。从工具来看,目前大多属于试用阶段,有些还是免费的,餐饮老板可以看个人需求使用。
2)辅助决策
功能只是底层,决策才是深度。
通过海量数据沉淀,AI可以实现决策建议,通过AI进行战略询问并不是天方夜谭。
比如大数据可以告诉餐厅近期在流行什么产品,包括热点产品分析、热点产品配方、餐厅是否收录该热点产品、收录后会有哪些反馈,这些都是可以预测推演的。
商业分析报告过往都是人工在做,随着AI对数据监控和数据预测的深入,这部分也能交由AI处理并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,不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人工管理者手里。
换句话说,如果连管理者的决策权都能交给AI,那么老板和高管的管理价值就意义不大了。
从文明阶段来看,AI与人并不是对立的,AI能辅助人,人也能辅助AI,人是AI的帮手,AI也是人的得力工具。但总体而言,AI的商业运用在当下还只是刚起步,要谈品牌发展离不开AI,这还有点为时过早了,AI确实有足量的商业价值,不过老板们对之也需要理性看待,不能人云亦云。
-半岛·(中国)官方网站-bandao sports